6月23日配资炒股交易平台,央视财经《“年份酒”,岂能凭空造》调查报道揭开了仁怀酱酒市场乱象:部分酒企通过 “调色酒 + 做旧包装” 伪造年份,酒精勾兑的串沙酒被虚标为“30年陈酿”高价出售。
事件一经曝光,仁怀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起来,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12家涉事企业的基酒46批次、成品酒66批次被紧急抽检,8105件涉假产品遭查封。但查封仅是起点。
这场行动被业内称为“刮骨疗毒”——早在2022年“亮剑行动”中,仁怀已取缔622家非法小作坊,而此次矛头直击年份造假这一行业“祖传痼疾”。
7月5日,仁怀市500余家酒企及产业链代表被召集参会,发布两项关键文件:《仁怀市坚守品质诚信经营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与《酱香白酒行业自律倡议书》。前者宣布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治理,聚焦生产包装、物流运输、包材市场等全链条环节,以“五严”(严防严管严控严查严惩)打击虚标年份、以次充好等乱象;后者则首次提出“黑名单制度”,要求年份酒标注需经第三方认证,违规企业将被公开除名并移交司法。
这场风波撕开的远不止几家企业的遮羞布——酒精勾兑、年份虚标、包装造假、价格欺诈,暴露出的是产区监管空隙、标准缺失与消费者认知盲区叠加的系统性危机。
信任坍塌:谁在为造假买单?
首先,央视的曝光起点是“虚假年份”。年份酒并非新事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10年陈酿”“30年典藏”的说法更多靠包装、靠宣传。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年份越高,品质越好、价格越贵。但实际生产中,所谓“年份酒”可能只是新酒和老酒的简单勾兑,有的甚至用调香方式“模拟老酒风味”。再加上一些酒厂通过做旧瓶身、设计仿古标签,最终将一瓶成本不过几十元的串沙酒包装成“老酒”,并以高溢价推向市场。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虚标”操作并非个案,也不仅限于中小酒企。酱香酒热潮之下,许多品牌借年份概念“讲故事”,无形中将整个年份体系推入风险区。一旦消费者认知崩塌,受到影响的不仅是造假企业,而是整个产区形象和酱酒的品牌价值。
其次,是对产业生态的扭曲。造假企业通过成本低廉的“串沙酒”进行年份包装,再以“年份+酱香”的叙事进入市场,这种劣币机制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正规酿酒企业遵循坤沙工艺、重视窖藏成本,但其价格往往被“低质年份酒”拉低,甚至在招商、渠道中处于劣势。一边是三五年苦熬的真实年份,一边是调香一月的“30年陈酿”,市场机制若缺乏有效约束,很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第三,是对消费者信任和教育体系的干扰。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串沙”“坤沙”“碎沙”“调香酒”这些概念本身就难以分辨;再叠加包装设计、年份标识、品牌故事的混合营销,信息透明度进一步降低,判断成本持续升高。部分直播带货、短视频平台在销售中夸大其词,推波助澜,使得市场环境更为复杂。消费者一旦被骗,会产生较强的“防御性认知”,对整个酱香酒体系产生怀疑,影响的就是整个行业的消费黏性。
系统修复:产区信任危机的治理路线图
解决问题,不能仅靠一次曝光和短期治理,必须推动系统性的信任修复。从这次仁怀的反应来看,政府、企业、媒体和消费者四个维度的互动正在逐步形成合力。
首先,媒体监督仍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央视此次调查不仅揭示了问题本身,更促成了仁怀市在行政和法规层面的迅速响应。事件曝光三天内,查封、抽检、制度修订同步展开,说明舆论监督依然具备现实影响力。行业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性和深入性的媒体参与对白酒产业链条的观察和报道,不仅曝光问题,更能推动行业自省。
其次,企业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共建。白酒行业的发展不能依赖短期爆款或概念炒作,真正建立起品牌价值的,是对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和市场声誉的长期投入。企业在面对诱惑时的选择,决定了整个行业生态的质量。目前已有部分头部酒企开始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年份透明、原料追踪,这种尝试值得鼓励和推广。
消费者教育也是这一轮系统修复中不能忽视的环节。年份酒的混乱根本上来自信息不对称。在实际销售中,“坤沙”“串沙”“碎沙”“调香酒”等工艺概念混用、“年份”等表述缺乏标准,极大地增加了认知门槛。建议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推出一批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普及,让消费者逐步具备辨识能力。
此外,平台方也应承担相应责任。例如,电商平台在年份酒销售页面中应标注产品标准、基酒勾调年份区间、检测机构信息等关键信息;直播平台应建立针对酒类内容的审核机制,避免“30年陈酿”此类未经验证的说法被随意使用。这些举措可以降低误导风险,缓解消费者信任危机。
过去几年,“年份酒”一直是行业利润洼地,也是不少中小酒企冲量的抓手。但事实表明,这类模式一旦脱离真实生产逻辑,便会变成行业毒瘤。此次仁怀整治虽然是因一次曝光而起,但其背后积压的行业矛盾早已存在。如何将这次治理变成行业治理体系的升级机会,才是真正考验政策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看,选择白酒产品的逻辑应当从盲目追求“年份”回归到注重“品质”本身。年份是时间积累的副产品,而不是可以任意包装的价格标签。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只有当“年份酒”的定义更明确、使用更规范、监管更有力,才能真正重建消费者的信任基础。
此次仁怀 “年份酒” 风波,虽然给白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行业实现 “高质量发展” 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我们不能让类似朔州假酒案的悲剧再次上演。白酒的价值从来不是靠概念堆砌出来的,而是靠一瓶一瓶扎实的产品、一次一次诚实的酿造、一个一个真实的产区构建起来的。
“视质量如生命,口碑重于销量”——仁怀酒业倡议书里的这句话,不该只是墙上的标语。毕竟,赤水河畔千年积累的酿造信誉,经不起下一次信任坍塌。
文 | 扈朝阳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